又到嘉實大家庭遊樂時間,11月6日出發,地點是位於苗栗縣苑裡鎮火炎山西側山腰的華陶窯;新聞部上週去
過金山焢窯,今天只有美慧、詩珊跟我有去,比較熟的玟均、庭逸、黎芳、主委忠河、還有李總等,這裡有台
灣融合荷蘭、日本、閩南文化庭院,以及台灣調古詞,在華陶人員解說下,讓我們更了解與熱愛這片土地。
華陶窯是陶藝家陳文輝夫婦的工作室,園區佔地16甲地依山而建,這裡的三合院式建築,從紅磚牆面、黑瓦造
型屋簷、椿腳石、到木板門,記錄著唐山過台灣、一直到荷蘭、日本移民統治的歷史軌跡。
1984年會選家此處作為華陶窯的基地,主要是此處相思樹林正是燒陶的最佳天然柴薪。創立時規劃柴燒窯與陶
藝工作室、園林景觀與本土原生植物園,以『根源於土地生活』的思考為出發點。
剛走進入口,看到的台灣農院的建築。
這種木製小桌很像小學時的課桌椅,只是沒有上漆而已。
窯是採用延梯而上的設計,據解說人員說,這是符合火向上延燒的特性而建的,讓高溫可以順利向上傳導。
燒窯溫度有不同控制技巧,有時也要達攝氏千度。在溫度計測量之前,過去的燒陶專家憑火的顏色、憑著柴火
的聲音可以判斷溫度,真是厲害;也可以用專為燒窯所作的測溫環,三個為一組的柱狀的陶製品(忘了什麼專
有名詞)遇熱彎曲程度來判別溫度。
登窯寫的爐火純青,就是古時判斷溫度的方式之一,看火的顏色。
這是牛車的木製車輪,拿來當作桌面,因為牛車輪有鐵軸嵌入,下面要用石臼來作支特,才能撐起坐餐桌。
華陶窯還有一座台灣原生植物園(有特別用另一道門鎖隔絕),可在楊柳岸邊憑椅賞荷,也可以在河塘邊與鴨
、鵝親近,聽說夏天還有蟬鳴。
用稻穀殼、牛糞、泥土混合作的土角厝、土角圍牆,是小時候在台中老家的回憶,不過都是在田梗中偶爾見到
一、二座,在潭子的街道市區則很少見了。
為何土角厝要用牛糞呢?因為牛兒都吃草,排出來的便便都富含牧草的粗纖維、強化了土角厝牆的緊密度。
很有意境的竹林與木板路。
這是台灣品種的土鵝,台灣土鵝(灰褐色種)。
這是我們餵食鵝的影片,牠們很可愛的衝過來,白色種的我不會分辨哩,看了不少圖鑑,都長得很像。
左邊是“美人靠”,可以憑靠賞景。
賞完原生植物園後,回到陶藝教室,由外面看進教室的主建物,這個黑瓦是日式的,下面的紅磚則是閩南式
的,台灣過去即融合多元的民族習性,希望未來能夠兼容多樣化的文化,這樣才能激勵更好的思想與生活。
這是我當天在陶藝教室完成的太極對杯,因為是作兩個一對,所以是NTD 250X2=總共500塊大洋,比別人貴
一倍。等窯燒製出來的成品,再放照片上來。